国内外信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国内外信息 > 正文
[科普知识] 淫羊藿简史
时间:2023/02/01 08:41:40作者:系统管理员点击量:

      淫羊藿是我国最著名的中药材之一,在医药、食品、畜牧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用途[1,2]。今年刚刚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1.2类中药创新药——淫羊藿素(icaritin)就是从淫羊藿中提取制备的。作为一味古老的中药材,淫羊藿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有关其开发利用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在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一、淫羊藿名称的由来

      淫羊藿的名字十分特殊,通常听过一次就能记住。《新华词典》中说,藿就是豆类作物的叶子。明代《本草纲目》中说:豆叶曰藿,此叶似之,故亦名藿。宋代本草学专著《图经本草》中绘制的淫羊藿就颇似大豆。根据古代医药学典籍记载,淫羊藿名称的由来很可能与羊有关。唐代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中说,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明代本草学专著《本草乘雅半偈》则认为,羊食之而淫,故曰淫羊,若以为川北有淫羊似乎曲为解之矣。其实,淫羊藿还有一个常用名:仙灵脾。唐代的《日华子诸家本草》、宋代的《圣济总录》等经典著作都是以仙灵脾来称呼淫羊藿的。对于仙灵脾称谓的由来,《本草乘雅半偈》认为,当是取其益气力,强志而名之耳。此外,淫羊藿还被称作三枝九叶草、仙灵毗、刚前、黄连祖、千两金、干鸡筋、放杖草、弃杖草、羊藿叶等。其中,三枝九叶草的称谓最为形象。三枝九叶草一般是指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其复叶一回三出,也就是每个总叶柄上着生有3个叶轴,每个叶轴上着生有3片小叶,共9片小叶。明代本草学图谱专著《本草原始》中绘制的淫羊藿就具有典型的一回三出复叶特征。淫羊藿的药用部位一般是地上部分(叶片),但是在我国独特的秦岭七药体系中,淫羊藿的根、根状茎被作为药用部位,称为拐子七,具有祛风除湿等功效。

924AC

      二、淫羊藿的种类与分布

     淫羊藿为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毛茛目(Ranales)、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图1)。全世界的淫羊藿约有58个种,其中我国有48个种[4]。除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外,其余47个种都是我国特有种[4]。淫羊藿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5,6],其中分布在我国的种约占全球的83%。中国药典收录了5个种:心叶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朝鲜淫羊藿、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箭叶淫羊藿和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7]。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收录了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黔岭淫羊藿(Epimedium leptorrhizum)等,本实验室参与编修的陕西省道地药材志收录了心叶淫羊藿和巫山淫羊藿。基于淫羊藿的分布与应用等特点,一般认为其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

      三、古代中医药典籍对淫羊藿的记载

      淫羊藿最早收载于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此后历代的中医药典籍中基本都收录了淫羊藿(表1)。这些文献为淫羊藿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直至今天,很多包含淫羊藿的经典名方还在临床中使用。李聪甫等根据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文献《养生方》组方形成古汉养生精,由淫羊藿、人参等11味中药材组成,具有补气、滋肾、益精的功效。张伯讷组方形成的二仙汤由淫羊藿、仙茅等6味中药材组成,业已成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著名方剂。

      四、淫羊藿的药用价值与物质基础

      淫羊藿对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相关疾病具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8,9]。常用的包含淫羊藿的中成药有50多种(表2)[7]。目前认为淫羊藿的药理作用主要与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等有关[8,10-11]。本实验室首次报道了淫羊藿朝藿定Cepimedin C)对糖尿病肝损伤的治疗作用[12]。有关淫羊藿的药用价值与物质基础的研究目前仍在深入进行。

(本文原载于《大学科普》2022年第16卷第3

   备注:本课题组自2005年起长期从事药用植物淫羊藿研究工作,拥有多项淫羊藿开发利用发明专利,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英国)发表淫羊藿等药用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文章,主持编制陕西省道地药材志-淫羊藿卷(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对药用植物淫羊藿相关技术有需求者,请与中心联系(http://ijrc.snnu.edu.cn/lxwm.htm)。

上一条:[产业动态]“药食同源”: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个优秀成果 下一条:[学术动态] 肖培根院士:推动药食两用物品东西方交流

通信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710119 电子信箱:ijrc@snnu.edu.cn 电话/传真:029-85310005

Copyright  © 2017-2037    ALl Rights Reserved